产品中心/Product
杏彩平台官网
杏彩体育app资环教授干农业三块试验田丰收了
2024-03-14 05:04:17 | 来源:杏彩平台官网 作者:杏彩体育官网
资环教授干农业三块试验田丰收了
详情

  同样的水田,每亩多收了334.7斤稻谷。10月22日,武汉理工大学曾德芳种的试验田再次丰收,让周围村民竞相仿效。

  22日下午2点,在黄陂区祁家湾街东风村吴家店湾,田埂上聚集了一些村民,他们正在围观一位农民模样的大叔收割自己的试验田。

  “颗粒归仓,一点都不能漏。”头发花白,身材壮实的曾德芳跟着收割机一路小跑,不断大声提醒收割机驾驶员务必仔细收割,任凭稻穗划过黝黑的脸庞。

  稻田旁的招牌显示,曾德芳耕种的是“直播1号试验田”,该田块面积1.40亩,用“禾之壮”浸种、拌种和三次喷施,并底肥减半的987(稻种“隆双优987”简称)水稻田。

  曾德芳其实是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目前带着5名博士生。一旁的学生王博冉用手机拍摄丰收的每个步骤,曾老师让他用视频试验拒绝掺假。

  2点03分,收割机进入直播一号试验田。该田块面积1.40亩,用“禾之壮”浸种、拌种和三次喷施,并底肥减半的987水稻田。

  “毛重8400斤,除开车重7190斤,稻谷1220斤。”曾德芳眼盯着地磅电子显示屏,大声报着数字。

  现场检测发现,这块田的稻谷含水量仅有16%,一般情况下刚收割的水稻含水量在24%就算达标。“干稻子亩产1160斤,如折算成含水量24%的稻子亩产就是1496.6斤。”曾德芳分析,“直播一号试验田”地势较高,风吹日晒含水量比正常收割的稻谷含水量要低。

  接下来,收割“直播2号试验田”,底肥不动的、依然使用“禾之壮”浸种、拌种和三次喷施,水稻种子品种同样是987。曾德芳说,施底肥是农民的传统做法,一般采用化肥或有机肥两种方式做底肥。

  过磅称重后,“直播2号试验田”在水分24%时亩产1348.6斤。亩产低于“直播1号试验田”148斤。

  “直播3号试验田”则采用传统施肥施药方法种植,过磅称重,亩产1161.9斤,含水量24%。是三块试验田中亩产量最小的,较之“直播1号试验田”亩产少了334.7斤稻谷。

  “不能有点闪失。”当天,曾德芳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收割的每一个环节,直到晚霞满天,才将三块试验田收割完毕。他说,今年是水稻试验的第六个年头,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一次,不仅规范而且有规模,测产必须严谨准确。

  对今天的测产结果,曾德芳是兴奋的,他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消息。那晚他没有回城,找农户聊天,那晚他就住在吴家店湾一农户家的床铺上,那是他睡了半年的地方。

  记者注意到,曾德芳的三块试验田都跟“禾之壮”相关。曾德芳说,“禾之壮”作为一种特殊肥料,其主要成分是从虾壳蟹壳中提炼出来的多糖高分子聚合物。

  曾德芳回忆,那是2000年他在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时,利用壳聚糖做复合絮凝剂。突发奇想,作为环保材料的壳聚糖是否还有跨界用途?查阅资料得知有人用它做过种子包衣,他很快在实验室制出环保衣剂,在东北做大豆环保衣剂试验,获得成功。当地豆农表示,“曾教授的环保衣剂,不仅害虫不吃,幼苗的长势更好。”

  曾德芳接着在小麦、玉米、棉花等作物上也进行类似试验,均获得不错的效果。他发现,只有让农民实实在在增收,才能推动科技进入农业。

  曾德芳对农业如此上心,源于他有一段当农民的经历。“无论怎么干,经常吃不饱饭,主要是亩产量太低了!”曾德芳18岁高中毕业,从武汉下放到随县殷店镇凤鸣村茶场当知青,直到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化学系才离开农村。

  毕业后,曾德芳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教学,看似跟农业并不搭边。但曾德芳心里从没有忘记农业给他的使命——如何增产增收。

  在环保种衣剂领域取得成就后,他带领团队继续在天然高分子多糖领域发力,研发出集肥效和药效为一体的有机水溶肥,他将之命名为“禾之壮”,201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,随后获得当时农业部肥料新产品许可证。

  湖北省是水稻大省,曾德芳开始了漫长稻田试验。他尝试将“禾之壮”采用浸种、喷施等多种方式作用于水稻种植的全过程。

  吴家店湾的水稻试验,并非是曾德芳的第一次试验,此前,他已经连续在孝感市杨店镇、黄陂区六指街等地做了5年水稻试验,寻找最佳的施肥技巧。

  “‘禾之壮’驱虫不杀虫,传统农药是驱虫又杀虫。”首次试验,曾德芳发现“禾之壮”可以让水稻增产15%以上,还具有病虫害防治的功能。

  曾德芳更加看重今年的第6次试验。今年5月初,吴家店湾种粮大户李红芬主动邀请曾德芳来做试验。曾德芳租种了李红芬三块试验田,共计5.06亩。

  “他只要数据,收获都是我的。”今年53岁的李红芬是当地种田的“老把式”,让她疑惑的是作为教授的曾德芳种田的责任心比她还强。从种子落地开始,曾德芳每周都要去稻田里转转,看田间蓄水看水稻生长。“天气再热他也下田,总是一身汗,看不出是个城里人。”

  李红芬告诉记者,此前她听说过曾教授的试验成果,她不等今年的试验结果,年初便大胆作出决定——将自己种的400亩稻田都拿出来学着曾教授一样种。“虽然还没有收割完,但稻穗金灿灿的,肯定是增长的。”

  “直播1号试验田的种植方式值得推广。”曾德芳表示,在三块水稻试验田中,“直播1号试验田”产量最高,方法是用“禾之壮”浸种拌种和3次喷施,且底肥减半。在相同水分湿度的情况下,它比没用“禾之壮”的“直播3号试验田”亩产提高了28.8%,每亩水稻增产334.7斤,且每亩肥料总成本下降40元,土壤更加活化,更加环保。

  “每亩投入44元,多收三四百元,很划得来嘛”,与很多教授羞于谈钱不一样,曾德芳张口闭口都是钱,即使围着他的都是农民。

  之所以爱谈钱,曾德芳教授理直气壮,并非他需要钱,而是科技要实实在在地转化,要实实在在为农民增收。“不给农民算账是不行的,小投入大回报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。”

  曾德芳认为,“直播1号试验田”采用的“一浸二拌三喷施”方法,便是使用“禾之壮”水溶肥增产的金标准。“每亩投入44元,增产28.8%。”

  不同于农药化肥种出的粮食,曾德芳种出的粮食口感很好,检测结果是大米的淀粉含量高。“激活了农作物的酶,在作物内部释放,保持了农作物原汁原味,而不是使用化肥,受氮磷钾的影响。”曾德芳通过试验解释了他种的大米为何口感好的原因。

  “下周再去红安看看,试验地里的红薯也快成熟了。”望着金灿灿的稻子,曾德芳将脚步移向下一个目标。


杏彩体育app 上一篇:2023执业药师《中药一》易错题: 液体制剂 下一篇:教师招聘高中化学《煤、石油、天然气的综合利用》教案